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威權資本主義的再起

(寫於2008年12月16日)

全世界現都在為金融海嘯及其衍生的經濟蕭條傷腦筋,由於所有的經濟預測都顯示這波風暴可能會一直延續到2010年底,因此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要如何度過這兩年的難關時,可能沒有發現到世界的自由民主體制正面臨更大的問題。在金融海嘯過後威權資本主義是否會在中、俄軸心的支撐下崛起,而1933年以降納粹德國與日本軍國主義崛起,將世界帶入幾近毀滅邊緣的歷史是否會重演?

現在所有意圖提振經濟的作法都有兩個特徵,第一是藉由大量舉債搞大規模抒困與種種擴大內需方案,透過借支未來的資本以償還今天的債務,並希望這個債務可以在日後經濟景氣回復下自然處理。第二是這些作法都以政府為核心,以公部門為資源分配的中心。這兩項特徵的結果,在未來會出現國家會背負大量的債務,因此為了擴大稅基以處理債務問題,增稅幾乎勢在必行,導致一般老百姓的稅務負擔的進一步擴大,導致其相對的經濟自主能力降低。此外,以政府為經濟火車頭的結果,不僅政府權力會越來越大,同時對各領域的穿透性也會越來越高。「大政府、高稅賦」時代的來臨,幾乎會是後金融海嘯世界政治的共同發展趨勢。

當然「大政府、高稅賦」不必然導致民主的倒退,但是政府能力的無所不在,卻極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巨獸,會需要發展更進一步的民主機制予以制約。但由於在應付經濟危機的能力上,民主制度的資源動員與危機反應速度與能力,卻往往無法與威權獨裁制度相比。特別是往往被認為是現代民主社會支持核心的中產階級,極可能在面對荷包縮水的狀況下,其政治態度更為保守化,使得支持發展一個能有效制衡大政府的民主機制,其社會能量也會隨之萎縮。特別是對於還沒有建立豐富民主傳統的國家,民主的危機會是顯而易見的。

從歷史來看,德國在1933後終結了威瑪民主轉向納粹,日本在1935年226事件後,揚棄了大正時代僅存的政黨政治向軍國主義傾斜,都在相當程度被認為是德日面對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應對措施。實際上德日並不是唯二轉向威權的國家,而當時包括在美、英、法等民主國家內,都有不少納粹的同情者與支持者。威權資本主義在當時被認為是時代潮流,與共產主義相比,被中產階級認為更能處理自由民主體制的弊病。

如果歷史是鏡子,今天中、俄所代表的威權資本主義在世界上不也呈現當年德日代表的類似面貌?美國逐漸全面內縮的作為,與當年英國的應對方式相比,又有什麼差異?而全世界有關「北京共識 vs. 華盛頓共識」的討論,本質上正是「威權資本主義發展模式 vs. 民主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孰優孰劣的爭論。這項爭論現在更因金融資本主義所主導全球化的崩解,為了處理金融海嘯所帶來國家角色的強化,使得威權資本主義的全球聲勢更加驚人,而民主體制在這場爭論中,則處於節節敗退採取守勢的一方。

杭廷頓曾指出,全世界第一次的民主倒退現象就發生在經濟大蕭條後的30年代:1910-1931年轉向民主的十七個國家中,只有四個國家在30年代後依然保住民主體制。去年「外交事務」期刊也有人發出威權資本主義回潮的警訊。準此,台灣民主所面對的挑戰,除了法治危機、認同分歧、與威權資本主義的中國威脅外,還包括未來可能出現的全球民主體制倒退、與國家的角色爭議等。歷史正在等待台灣人民的回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