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09年1月11日)
以軍對迦薩發動攻擊已經超過三個星期,在這場攻擊行動中,看到超過五百名迦薩居民的死亡與更多人受傷。國內不少人因襲對以巴衝突的刻板印象,砲轟以色列是入侵者與破壞迦薩人權的惡霸。但有趣的是,位於風暴核心的阿拉伯世界,此次對於以色列攻擊行動的批評卻少得許多,甚至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還指稱哈瑪斯要為此次以色列的攻擊行動負起最大責任。在以軍兵臨城下時,唯一與迦薩接壤的阿拉伯國家埃及,竟還封閉邊界,這豈不是不讓哈瑪斯有機會逃走嗎?從阿拉伯世界此次對以色列攻擊行動的反應,可看出問題比一般性的以巴衝突還要複雜,也可看出國內這群隨波逐流的假自由派國際事務評論家的淺薄無知。進一步分析,應會發現伊朗核武問題是以色列發動迦薩攻擊的重要原因。而這也可能意味在美國壓力下,以色列已經放棄對伊朗核設施發動攻擊,因此轉而對哈瑪斯採取行動。
從2002年聯合國武檢官發現伊朗鈾濃縮計畫違反規定後,有關伊朗核武就成為新的中東衝突點,但對以色列來說,伊朗核武的嚴重性遠超過一般性的核擴散問題。在2002年,美國情報評估伊朗還需五年才具備生產核武的實力,緊迫性遠不如正在製造核武的北韓嚴重。但拖了六年,伊朗核武問題已經從「無能力,但未來可能發生」,變成「能力逐漸到位,兩年內可能擁核」的狀況。由於伊朗信誓旦旦表示要讓以色列從地球上消失,特拉維夫早認定伊朗擁核的目標就是要攻擊以色列,更何況近三年伊朗屢次成功試射可涵蓋以色列全境的飛彈,因此高層多認為必須在伊朗擁核前就摧毀其核設施,如同其在1982對伊拉克,以及去年對敘利亞的攻擊一樣。
對以色列來說,伊朗除了對以色列有核威脅外,也認定伊朗透過指揮巴勒斯坦境內的哈瑪斯,以及黎巴嫩境內的真主黨等恐怖組織,由南北兩翼對以色列進行低強度戰爭(恐怖攻擊),如同巴基斯坦對印度的策略一樣。而2006年回應黎巴嫩真主黨越界綁架兩名以色列士兵,結果導致以色列同時在南北兩翼作戰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現在伊朗勢力不僅更為坐大,更極可能在兩年內獲得核子武器,以色列領導階層現在是寢食難安。
即便在新保守主義勢力鼎盛,最挺以色列的美國小布希政府時,也因為世界油價飆漲,以及伊拉克問題的惡化,使美不敢對伊朗輕舉妄動。油價飆漲強化伊朗經濟實力,也使美國盟邦更不願與伊朗為敵,而伊拉克問題惡化使美國要依靠什葉派伊拉克人的合作。因為伊朗對什葉派伊拉克人有重大影響力,更使美國對伊朗核武投鼠忌器。美以關係過去幾年就因伊朗問題時有齟齬。
當歐巴瑪當選美國總統後,渠曾強調要透過直接與伊朗對話解決核武問題,也不支持軍事手段。面對日漸壯大的伊朗核武能力,包括波頓在內的美國新保守主義者等認為,以色列只有在歐巴瑪上台前,利用小布希即將卸任的消極態勢,一舉炸毀伊朗核設施,否則等歐巴瑪上任後,以色列就要剉著等。
但為何以色列不攻擊伊朗而攻哈瑪斯呢?極可能是在美壓力下,以軍放棄摧毀伊朗核設施,轉而處理伊朗支持,但位於以色列隔壁的恐怖組織問題。哈瑪斯一方面與巴勒斯坦的「法塔」組織素來有仇,二方面又有對以色列發射飛彈攻擊平民的具體事證,因此以色列會先下手為強。這次以色列除空襲,還輔以地面部隊做入侵準備,而巴勒斯坦法塔組織在攻擊發生後一開始的緘默,而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更與哈瑪斯強力撇清,似乎都與這些猜測有關。
以色列不是笨蛋,當然知道無法透過軍事行動剪除哈瑪斯,但如藉由弱化哈瑪斯使法塔撿到在迦薩掌權的機會,不僅可以清除伊朗對巴勒斯坦的影響力,還可對黎巴嫩境內的真主黨組織施壓。但以色列的算盤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與阿巴斯的自治政府政府共存共治,解決以巴問題是無法迴避的關鍵,否則只是為下一波衝突作準備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