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消失中的美國對台承諾

今年是台灣關係法三十周年,時值馬政府上台後降中政策全開,導致在國際上台灣因失去外交自主權已實質成為中國屬地,戰略上的台灣芬蘭化已經完成,就差外交上的香港化,以及與最終的中國內地化而已。在不到一年內台灣出現如此轉變,很多人開始把希望寄託在美國,認為台灣依附中國與美國利益不合,美國對此不會坐視不理。

於是我們看到呼籲美國支持台灣有之,更有不少人批評馬政府破壞台美關係。但前者呼籲被美國官員以一句「馬政府政策是民主選舉結果,有台灣人民背書」潑了冷水,後者則因現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三月來台公開肯定馬政府政策,被馬政府反向攻擊這些指控。實際上,台灣前途必須靠台灣人民自己,期待現在這個美國政府支持台灣民主是緣木求魚。

中國時報在台灣關係法三十周年前夕,刊登一篇由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對台灣關係法的解釋文章。由於卜睿哲曾是歐巴瑪政府內定美國在台協會處長人選,是卜睿哲自己推掉這個位子,所以這段淵源證明卜睿哲與歐巴馬團隊的密切關係,這篇文章必須重視。

此文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是卜睿哲對台灣關係法提出新解釋,認為這個美國國內法所界定的安全承諾,是以兩國政府分享共同戰略觀為前提。其次,卜睿哲認為台灣民主化以及中國崛起,是干擾台美兩國維繫共同戰略觀的兩大因素。前者將明文規定的法律條文,解釋為會隨時間而改變的政策。後者則根據卜文脈絡,意指台灣民主所帶出的認同與自決,是干擾台美共同戰略主因。

將法律條文解釋為政策,意即是否遵守台灣關係法,將根據台美戰略有無一致性。這意味當美國基於本身利益而做出政策改變時,除非台灣也跟著改變,否則該法所規定的承諾就不存在了。由於從1992的克林頓到2008的小布希,美國對中國的認知,從天安門的屠夫、到美中為戰略伙伴、到美中為戰略競爭者、到後來期待中國為負責任利害關係者斗,美國一直在重新定義對中戰略。根據卜睿哲的解釋,意味著這十六年來台灣關係法規定的美國對台承諾也是時有時無。把美國國內法解釋為初一十五不一樣的政策,其創造性令人震驚!

其次,卜文指出干擾美台共同戰略有台灣民主化與中國崛起這兩大因素,但其文脈明顯指出該因素就是台灣民主,因為台灣民主帶出「台灣認同」與「確保未來的新觀念」,不同與過去的美台戰略默契。這種把台灣民主視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在華府中國通相當普遍。卜文中指出,「中國崛起,美國與中國分享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加」,擔心台灣民主會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利益,造成美中合作的阻礙。這些中國通把堅持台灣認同的領導者打為破壞現狀,把衝撞一中桎梏的民主污名化為民粹,因此民進黨要為搞砸台美關係負全責,國民黨的李登輝下台前,也同樣被他們(包括前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包道格)稱麻煩製造者。

美國要採用何種戰略台灣無從置喙,但卜氏文章把台灣關係法的法律含意空洞化,以「是否有共同戰略」為是否遵守台灣關係法的前提,並明列台灣民主是美台形成共同戰略的干擾因素,甚至暗指遵守一中的民主才是真民主。這個論述策略似乎在預備「對台承諾空洞化、美國對台灣民主發展袖手不管」的政策空間。證諸中國通充斥其亞洲團隊的歐巴瑪政府,想與中交好而亟欲擺脫台灣,因此出現這種選擇不足為奇。前國防部副部長沃夫維茲(Paul Wolfowitz)在2000年「國家利益」期刊夏季號就提到,華府有一群人恨不得有一場大洪水把台灣淹沒,美國就無須為台灣問題傷腦筋。由於卜氏在戒嚴時代與台灣反對黨素有交往,對台灣民主歷程也充滿同情。當卜氏都如此,整個華府氣氛可想而知。

現在台海狀況是,如果要持續堅守民主,必然與中國對撞到底,如果要緩和兩岸關係,就只有與中國合併一途。意即現在是兩岸關係與民主價值的對決。卜氏文章令人心寒之處,是美國已經看出這個對立,但選擇支持「壓制台灣民主以便與中和解」的立場。這也說明為何在馬英九當選一周年之際,不管其有多不符民心,薄瑞光依然千里迢迢來台為馬背書,以及當美國前國情報委員會(NIC)亞洲分析專家沙特博士(Robert Sutter)認為台灣戰略轉向已危及美國利益而做出提醒時,卜睿哲急忙與另一中國通容安瀾(Alan Romberg)撰文為馬英九緩頰。
台灣民主是否在馬政府的胡作非為與歐巴馬政府的鼓勵縱容下崩潰被中併吞?中國併台與馬政府賣台都是現在進行式,但美國政府極可能對此撒手不管,如果不認清只有台灣人民自己才能避免被中國併吞的鐵律,對美國還有一廂情願的天真期待,台灣將永遠沒有出頭的一天!
(本文為另一篇「台灣民主干擾美國」的較完整論述,刊於2009年4月14日台灣時報)

台灣民主干擾美國?

在台灣關係法通過的三十週年前夕,中時刊登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對台灣關係法的解釋。認為這個美國國內法所界定的安全承諾,是以兩國政府分享共同戰略觀為前提,文中還提到台灣民主化以及中國崛起,是干擾兩國維繫共同戰略觀的兩大因素。前者將明文規定的法律條文,解釋為會隨時間而改變的政策。後者據文內脈絡,認為台灣民主所帶出的認同與自決,是干擾共同戰略主因。

將法律條文解釋為政策,意即是否遵守台灣關係法將根據台美戰略有無一致性,那麼當美國基於本身利益而做出政策改變時,除非台灣也跟著改變,否則該法規定的承諾就不存在了。從1992的克林頓到2008的小布希,美國從認為中國是天安門的屠夫、到美中戰略伙伴、到美中戰略競爭、到負責任的利害關係者,一直在重新定義對中國的戰略,是否台灣關係法的法定承諾也因此改變呢?這是將法律解釋為政策的問題。

卜文指出干擾美台共同戰略有兩大因素,但其文脈明顯指出此因素是台灣民主,因為帶出台灣認同與「確保未來的新觀念」。這種把台灣民主視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在華府中國通相當普遍。如卜睿哲認為「中國崛起,美國與中國分享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加」。擔心台灣民主會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利益,造成美中合作的阻礙。這些中國通把堅持台灣認同的領導者打為破壞現狀,把挑戰一中的民主污名化為民粹。主流看法認為民進黨要為搞砸台美關係負全責,但李登輝下台前,不也同樣被這批人稱麻煩製造者嗎?

美國要採用何種戰略台灣無從置喙,與歐巴馬政府關係密切的卜睿哲,其文透露華府想要與中交好而亟欲擺脫台灣的心態。卜氏在戒嚴時代與台灣反對黨素有交往與同情。當卜氏都如此,其他中國通心態可想而知。

從陳雲林事件、江陳協議到ECFA爭議等,台灣出現馬政府以促進兩岸關係為理由壓制來自由民主的情形。卜睿哲文章說明為何即便如此,薄瑞光依然代表美國給馬政府背書。台灣民主是否在馬政府的胡作非為與歐巴馬政府的鼓勵縱容下而崩潰並被中併吞?民主被擊敗的前例很多,只有台灣人民自己才能決定是否會在台上演!
(刊於2009年4月13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