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於2008年10月24日)
日前來訪中國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台南遭受叫囂推擠事件正由警方調查處理中。外界焦點多在討論民進黨是否要與事件當事人切割以避免破壞形象時,整起事件所反應的問題反而被忽略:台灣社會已經出現對台灣是否有未來的高度不確定感。台灣社會正出現對主權的信心危機!
這個對主權的信心危機主要來自三方面:有對國際環境出現不利台灣發展趨勢的憂慮、在北京奧運後,對中國「反獨已經成功、統一指日可待」的高姿態對台作為的強烈無力感、以及對馬政府捍衛主權沒有信心。諸如有關「四年亡國」的悲觀預測逐漸在民間流傳。這股對主權的信心危機,加上對馬政府無能的認定,以及對市場經濟抱持悲觀看法,構成現階段社會三大信心危機。也是激化張銘清事件與抗議陳雲林來台的背景音。
首先,國際環境對台灣發展出現不利趨勢。在安全方面,美國受困於伊戰與反恐無法自拔,並對亞洲的忽視導致中國影響力坐大,而日本則因內政不穩導致外交的保守退縮。由於美日同盟是台海安全的關鍵槓桿,其發展已經引起不少人對台灣國際處境的擔憂。
國人的憂慮又因國際經濟衰退對美日國力的負面衝擊而升高,隨著國際安全與經濟秩序的重組,與獨裁制度似乎能更有效回應市場競爭的國際認知,也使民主價值在國際戰略利益的計算上被降級。當台灣民眾被反覆告知,不能因台灣是民主就自動有正當性的責難下,不少民眾對此的實際理解是國際社會將不因台灣是民主社會,就必定協助台灣防止被獨裁國家併吞。因為美方不是一再以喬治亞為例警告台灣嗎?
其次,中國對台灣的國際打壓與封鎖,並未因馬英九當選總統有所讓步。中國對台飛彈部署持續進行,對馬政府幾近投降式的聯合國提案,中方不僅封殺,還特別強調先與北京協商的必要性,造成台灣參與國際必須先經中國同意的慣例,形同台灣日後毫無自主的國際空間。而馬英九總統在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訪台期間的非戰講話,更直接被張銘清以「沒台獨就沒戰爭」的制式回應,公開打了馬英九一巴掌。當人還在台灣時,海協會副會長姿態就如此高傲,完全不理會台灣多元民主的現實與和平出頭天的期待,那在陳雲林來時還得了?
中國的作為,也坐實不少人認為奧運後中國對台會更強硬的推測。既然馬英九當選代表反獨已經成功,奧運後中國國力如日中天,是否促統是指日可待呢?特別是當四年後中國也面臨權力交班,在不確定馬英九能否連任的情形下,不少觀察家認為北京政府將這四年認為是難得的「統一機遇期」,利用胡溫在下台前,建構一個使台灣永遠無法獨立的統一框架,會是現在的重要任務。這更導致台派支持者的高度憂慮。
最後,是台灣社會對馬政府捍衛主權的作為沒有信心。馬政府無能力處理政策問題已是社會共識。但現在更出現一種看法,認為馬政府為了挽救其下墜的民意支持度,反而更期待中國能給予馬政府經貿的利多配合,因此在主權議題上一再讓步。這種「以犧牲台灣主權換中國對台經濟利多」的疑慮,復因馬政府經濟政策全面跳票,但傾中作為卻加速進行的差異,而更為明顯。
國際對台不利的趨勢、中國對台灣去主權的強勢、以及馬政府捍衛台灣主權的弱勢這三種勢頭加起來,導致社會對台灣主權充滿信心危機。甚至更極端的說法,包括四年內台灣主權會被蒸發完畢而實質亡國的懷疑,也開始在民間發酵。為何張銘清的言行會引起這麼大的肢體動作,為何對陳雲林來台不以兩會一般性會談視之,都反應了這種疑慮。
台灣社會已經呈現對市場有信心危機,對政府施政有信任危機。但如果連能否永續存在都出現主權的信心危機,社會焦慮的壓力鍋可想而知。即使沒有張銘清事件,在陳雲林或其他重要官員來台時也可能會引爆。因此張銘清事件對朝野的提問,正是誰能務實面對這個社會焦慮,並能提出新願景帶領大家超越這個焦慮,誰就能帶領這個社會向前走的政治領導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