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是戰略邊緣化,何來威脅極小化

(寫於2009年2月5日)

報載馬總統在出席國防部高階將領授勳暨授階典禮時表示,朝鮮半島風雲再起,讓週邊國家乃至遠在太平洋另一邊的美國都感到頭痛;相形之下,台海地區穩定,一定讓台灣友邦感受深刻。意指其政策讓台灣受到的中國威脅極小,並且也符合美國等友邦的利益。

但問題是,馬英九政策事實上是讓台灣戰略邊緣化,不是威脅極小化。馬英九最喜歡引用的朝核問題,正是最明顯的例證。

南韓在2002年盧武炫主政期間,外交與北韓單面和解,認為美國才是朝鮮半島不穩的來源,還主張與美、中等距,南韓為平衡者的彈性外交,導致「美韓同盟」瀕臨瓦解。而南韓在北韓核武問題不與美國合作,無視於北韓一再毀約依然給予援助的作為,使北韓有恃無恐,「六方會談」的集體壓力在無以為繼下,導致美不得不接受北韓堅持美朝單獨會商處理朝核問題的要求,造成北韓越過南韓與美國協商的局面。南韓在自身安全最關鍵的朝鮮半島無核談判上,反而被邊緣化。

檢視馬英九上台後的對中逢迎政策(Appeasement),哪一點不像當時的盧武炫呢?日前在一場研討會,曾任職於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的沙特教授(Robert Sutter)指出,馬政策確認了中國對兩岸主導權,而現任職於國會研究處(CRS)的簡淑嫻(Shirley Kan)也質疑,馬的對中政策可能是個本質的改變,如果台北不再視中國為威脅,美國對台的戰略前提必定要改變,而諸如軍售台灣以維持台海平衡的政策可能也不適用。換句話說,馬政府上台八個月的操作結果,導致六十年的美台戰略基礎流失,與盧武炫主政下的美韓同盟問題如出一轍。當年南韓在朝核問題被邊緣化的戲碼,正以台灣在台海被邊緣化的形式上演。

台灣向中一邊倒,美國也會與中國協商以確保美國在台海的利益。會有這個發展是因台灣自我放棄籌碼,導致華府沒有與台灣談判的需要。這正是沙特教授的論點。台灣現在面臨的狀況不是威脅極小化,而是被戰略邊緣化。馬英九還以美中對話未提及台灣沾沾自喜,台灣安全已被馬政府的戰略無知帶入危險邊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