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俄喬戰爭與台海危機

(寫於2008年9月1日)

俄羅斯-喬治亞戰爭已經進入第四週。對許多台灣人來說,這似乎只是一個在遙遠中亞的事件,但俄喬戰爭的發展結果,卻可能會加速台海危機的升高,特別是馬政府如果持續其親中政策,台灣的主權與安全問題會因此更加惡化。

不管戰爭的起因是因為喬治亞違反停火協議攻打南奧賽提亞,還是俄羅斯之前一連串以南奧賽提亞為基地的軍事騷擾造成喬治亞出兵所致,俄羅斯入侵喬治亞(還有俄羅斯部隊在南奧賽提亞以外地區駐紮)起碼已經達成了三項政治目標。(一)有效威嚇其他有意走親西方路線的波蘭、烏克蘭、波羅地海等前蘇聯盟國。現在這些國家人心惶惶,雖然波蘭立即同意美國在波蘭境內部署飛彈防禦系統,但在烏克蘭卻出現要求屈從俄羅斯,以免烏克蘭變成俄羅斯下一目標的呼聲。

(二)利用對喬治亞的實質入侵,逼使北約延緩其東擴速度,特別是北約向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地區的擴張。由於喬治亞與烏克蘭希望加入北約,但現在俄羅斯已經直接侵略喬治亞,等於迫使北約面對如果要接受喬治亞入約,則根據北約條款立即要與俄羅斯兵戎相見的後果。在北約現在根本沒準備好打仗下,極可能延後同意烏克蘭,並且不再接受喬治亞入北約的要求。

(三)俄羅斯也利用進攻喬治亞,對BTC管線計畫給予致命一擊。西歐天然氣、石油有高比例依賴俄羅斯,而BTC管線是一條在俄羅斯境外的天然氣與能源輸送管道,一但完成後,可以降低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俄羅斯此次入侵喬治亞,其「維和」部隊佈署地點離管線預定地十分接近,形同對這個管線「就近看管」。因此莫斯科入侵喬治亞也粉碎西歐透過BTC管線降低對俄羅斯天然氣與石油等能源依賴的意圖,使俄羅斯依然可以掐住歐洲的咽喉。

面對俄羅斯的強勢,美國與歐洲國家反應十分疲軟。美國受困伊拉克與反恐自不待言,但北約與歐盟的不一致的外交,是俄羅斯有恃無恐的另一原因。法國總統薩柯奇意圖透過調停俄喬停火來突顯法國的外交地位,過程中強逼喬治亞簽署准許俄羅斯可永久在境內駐軍的辱國條約。其後發展證明薩柯奇根本就被俄羅斯擺了一道,突顯了法國外交「能力永遠趕不上意圖」的拙劣,與薩柯奇搞外交的不入流。

俄喬戰爭也突顯小布希只想平安做完任期的「超消極態度」。因為喬治亞不僅是中亞與美國合作最密切的國家,同時就在俄喬戰爭發生前三週,喬治亞才與美國兩個特戰營完成「立即反應Immediate Response」聯合軍事訓練。但面對俄羅斯明目張膽入侵,相較普丁第二天由奧運現場直飛戰事現場親自坐鎮,小布希總統卻選擇留下來看美國的籃球與女子沙灘排球比賽。小布希政府對盟友陷入困境不理不採的不負責任態度,在此一覽無疑。

這也是為何美總統候選人麥肯及其外交團隊會對俄喬戰爭接二連三發言的主因。麥肯外交策士卜大可指出,美國對俄羅斯侵略喬治亞的疲弱回應,會鼓勵中國採用類似方式對待台灣。而麥肯本人則表示俄喬戰爭正在測試美國的國際信譽。美國的軟弱回應不僅降低美國的信用,更導致盟友對美國的懷疑,其結果不僅會鼓勵其他國家藉由更冒險的行動挑戰美國底限,也在盟友懷疑美國的決心下,使既有的同盟體系面臨潰堤的可能。

對台灣來說,除了俄喬戰爭測試美國國際安全信用、對美國的亞太同盟體系產生懷疑、以及鼓勵一個不受奧運限制的中國對台灣採冒進行為外,還可能因俄喬戰爭會帶出美俄在歐洲的新冷戰,使中國成為美俄都想要拉攏的對象而導致台灣更為邊緣化的問題。不僅中國未來更無理由要配合台灣的要求,更可能利用美國力量受挑戰時,藉由對台議題的步步進逼迫使美國降低對台承諾。

但面對這個可能令人不寒而慄的景象,馬政府現有作為卻只會升高這個問題。如果中國重新掌握冷戰左右逢源的角色,台灣要做的不是加速傾中以期待中國不會對台強硬,而是一方面固化既有美日的管道,並須強化與亞洲日本、南韓、印度、印尼等國的關係,以備美國對台承諾下滑的不時之需,並發展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實質合作關係,在其他國家因為與台灣有實質利益時,不會因中國的壓力而退縮。在這個角度下,「兩岸高於外交」以及「外交休兵」等導致台灣外交自殺的政策必須立即改變。

而俄羅斯在面對新冷戰時,也可能透過升高台海衝突,希望促成中美兩強相鬥,以紓解美國由西方以及中國由東南對俄羅斯的兩面包抄壓力。這意味著已經停滯的俄羅斯對中武器輸出可能會回復並加速。馬政府以對中讓步降低台海緊張的作為,完全沒考慮台海衝突的俄羅斯因素,並可能使台灣進一步被美中兩強邊緣化。

台海情勢瞬息萬變,馬政府是否注意到俄喬戰爭對台灣安全的影響,對於種種對台不利的發展有無因應對策,還是持續其「親中遠美日」、「外交休兵」的自殺政策,以不變應萬變?這個根本問題需要全民的嚴厲監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