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孟買911,巴基斯坦才是目標

(寫於2008年12月3日)

此次在孟買發生的恐怖攻擊事件令人震驚,根據目前資料,似乎恐怖份子與巴基斯坦組織關係匪淺。這也將印巴爭議與喀什米爾問題再度浮上檯面。由於印度現屬四大金磚,與依賴美歐出口的中國相比,以內需為主的印度在此次金融海嘯相對受傷輕微而備受期待,因此以印度金融首都為目標的恐怖攻擊,自然引起外界的恐慌。但分析恐怖攻擊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對誰有利的問題,可發現這次攻擊的目標應是巴基斯坦,對印度而言,反因凸顯較過去更有效的反應力,會有助於國際對印度的信心。

根據資料,此次發動攻擊的組織與位在巴基斯坦的虔誠軍(Lashkar-e Tayiba, LeT)關係密切。而虔誠軍是在80年代末在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境內,以喀什米爾民兵為主,透過巴基斯坦情報局(Inter-Services Intelligence)的協助而成立,一般咸信與巴國意圖透過低強度衝突牽制印度的策略有關。在2002年巴國宣稱虔誠軍非法。造成六十六人死亡的2005年德里市場爆炸,以及使近兩百人失去性命的2006孟買車站爆炸,咸信是虔誠軍的傑作。而除了虔誠軍外,巴國情報局主導或協助參與成立的,還包括1999年綁架印航的穆汗默德軍(JeM)等組織。

這些以印度為主要對象的恐怖組織,隨著蘇聯撤出阿富汗後逐漸「泛中東化」。這些組織與「基地」在阿富汗共同抗蘇時建立良好關係,更在神學士主政下強化合作。除了對印度外,這些組織也提供巴基斯坦對阿富汗的掌握能力。因此當反恐戰爭開打,神學士政權被推翻後,不僅「基地」組織受到圍剿,巴基斯坦也面對無比壓力。有不少研究指出,至今之所以無法全面清剿基地組織,其成員依然可在阿、巴邊界來去自如,與巴基斯坦政府內部有不少同情者,特別是其情報局的包庇有關。

實際上在2001年當阿富汗的反恐戰爭快分出勝負時,曾發生印度國會被恐怖份子攻擊的事件。五名與巴基斯坦有關,身穿自殺炸彈衣人士直接衝進印度國會並開槍掃射,過程並造成其中一炸彈引爆。印巴當時幾乎兵戎相見。雖然這起事件看不出巴基斯坦官方涉入的成分,但卻因印巴緊張,使巴基斯坦將部署在阿富汗邊界的兵力東移到印度邊界,不少基地成員與塔立班民兵得以利用邊防洞開,成功自阿富汗脫逃。由於發動攻擊的單位,是位於巴國境內與基地及神學士政權關係良好的組織,不少分析家就認為這起攻擊事件,與其意圖挑起印巴緊張以舒緩反恐壓力的策略有關。

由於巴基斯坦新總統被認親美,之前也對印度釋出善意,印巴關係顯著改善。同時美國也選出考慮直接派軍隊進入巴基斯坦對付恐怖組織的歐巴瑪為新總統。最近在巴、阿邊界,更出現當地部落人士在巴國新政府的鼓勵下,自己組成「部落志願軍」,抵抗位於當地的基地及塔立班政權成員,而北約與美軍也加強在阿富汗的部署。這些發展與2001年反恐戰爭對塔立班轉為不利的情勢有相似之處。因此一個針對印度金融首都,刻意以英美等國際人士為主要對象的攻擊行為,與其說是針對印度,倒不如說意圖挑起印巴緊張,利用不能對印示弱的巴國內部要求對新總統施壓,以舒緩反恐的新一波圍剿,並降低巴國新總統的內部支持等多重目的之行為。
(刊於2008年12月4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觀念平台」)

雖然與歐美國家尚有差距,但與七年前的國會攻擊,以及與兩年前孟買車站爆炸案等比較,印度在這次反應有相當進步。在巴基斯坦成為世界恐怖主義的輻射中心,其國家機器過去更將恐怖攻擊視為對印度「低強度衝突」的戰略關鍵下,不可能期待恐怖行為會在印度絕跡。印度自2003以來死於恐怖行為的人數僅次於伊拉克,但經濟發展在這期間卻屢創新高,因此問題不在於能否根絕恐怖主義,而是在於處理恐怖主義的方式。印度在此固然有學習成長的空間,但其金磚絕不會因此褪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