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7日 星期一

國家領導者的格局

馬英九日前與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進行視訊對話,美國「尼爾森報告Nelson Report」給予高度肯定,馬英九自己也得意萬分。國家領導者如能在國際受人肯定,並建立與其他國家更好的關係,本應是台灣之福。但是馬英九的演說實際上並不出色,由於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也在美國華府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給予公開演講,如果拿馬英九與他謊稱曾當面會談的安倍比較其演說內容,就可知道這兩個人領袖格局的差距有多大。

安倍在布魯金斯研究所的講題是「新時代所需的新政治意志A New Era Requires New Political Will」,提的是他認為日本未來目標為何,對美日同盟的定位,日本的角色等。其中對美國除了有讚美但也有期許,意即希望美國能夠扮演何種角色。北韓問題在過去兩年導致美日關係急速下降,安倍也坦誠指出日本的態度,不會因為與美國不同而退讓。

馬英九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題目是「台灣關係法:邁向新的篇章The Taiwan Relations Act: Turning A New Chapter」。通篇除了攻擊前朝政府外,還包括馬政府宣傳其在兩岸成就,台美關係如何因他上台而轉好,美國如何肯定這個政策等。當然還不忘推銷經濟傾中、外交休兵等作為,認為台灣需要透過中國以連結世界經濟,也告訴美國商人將台灣作為與中國經濟合作的跳板。

評價一個國家領導者的標準在於他/她如何捍衛這個國家人民的尊嚴,持守國家的精神、並擴大國民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他不會因外來壓力而在捍衛國民的尊嚴與利益上有所妥協。安倍演說提到對日本的定位以及他對未來的看法,明知美日在北韓議題有重大分歧,安倍依然將日本的立場表達清楚,希望美國對此有所尊重,日後的美日協商也必須要在這個基礎上。但是馬英九的演講卻像是向美國人傾訴他的作為是多麼低調,多麼符合美國利益,並不時引用美國對馬政府的讚美為註腳。為了所謂的不挑釁,連「總統」兩個字都說不出口。如果不是看到馬英九人,這篇演講比較像是國務院台灣科長呈報上司的年度工作的報告書!

安倍年紀小馬英九七歲左右,這方面的台日比較很有趣。還記得在九十年代李登輝主政時,日本人認為李登輝是亞洲唯一的「哲人政治家」,不少人私下表示希望把日本那群言之無味的總理通通趕走好迎接李登輝,李登輝的「亞洲的智略」一書,被不少有意革新日本的志士視為必讀經典。但是十年後,竟然台灣領導者是一個看到中國腿軟、看到美國心虛、唯獨對台灣人民最霸道的政治人物,而小他七歲有餘的日本政治領袖,卻能對世局侃侃而談,以不卑不亢的態度與其他國家交往,言談中永遠將捍衛自己國家與人民的任務放在第一位。十年來台日領袖的差異如此,令人感嘆!

憑良心說,尋求美國「關愛的眼神」的台灣領導者不是只有馬英九,陳水扁在就任初期處理台美相關事務時,作為常常自失台灣領導者的身份,動輒引用美國國務院官員等言詞以證明自己,或把美國中級官員的正面評論大書特書,這和馬英九罔顧自己總統身份,引用連助理國務卿都還不是的薄瑞光之言論加持一樣,都是缺乏自信導致失格的表現。台灣領導者既然如此看待自己,美國當然不會對台灣有所尊重。從「尼爾森報告」以降,表面上華府給予馬英九高度評價,但文脈中可嗅出這些評論背後的心態,實際上是像大人管教小孩。看你可愛就讚美你兩句,覺得太調皮就打你兩巴掌。他們這樣看待過去八年的扁政府,也以這種心態繼續看待現在的馬政府。

但台灣是一直都如此嗎?1994年李登輝過境夏威夷時,美國務院對他十分不禮貌,李登輝一氣之下連飛機都不下。國務院自知理虧,美國也才清楚不能輕忽台灣民主化的後果。李登輝生氣是在提醒美國官員,他正在面對一個台灣總統,侮辱他就是在侮辱台灣人民與民主。這也顯示馬英九落後安倍的主要理由,就是沒有對台灣的認同,在演講中還將其貶抑為「受害者情結Vicitmization Complex」。

馬英九沒有認同,失格是必然的,陳水扁有認同可是缺乏自信,也導致失格的後果。李登輝把自己化身為台灣人民的代表,其衝冠一怒反而彰顯台灣國格。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的教訓,任何有志領導國家的人都應謹記在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