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上台後,「兩岸高於外交」為國安政策的主軸,為了不激怒中國,台灣在外交全面棄守,美其名為「外交休兵」,但是以蘇起為首的國安團隊知道中國最擔心的是台灣國防能力,特別是李登輝後期與陳水扁擔任總統期間所開展的台美安全合作,中南海視為芒刺在背。所以除了外交休兵,還要來個國防休兵。
蘇起把國防休兵以一個「守勢國防」的名詞包裝。基本上不要台灣建立嚇阻力量,也不要積極防禦,放棄對台海的制空與制海權,而改之以堆沙包,買快乾水泥等,在中國攻擊時「悶著頭挨打」,等共軍登陸後再與之周旋。有一位年輕美國學者在去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評論Naval War College Review」發表了一篇與蘇起主張十分神似的文章,被國安會奉為上賓,訓令要國防部邀請這位仁兄來台,以便「指導指導」台灣的國防戰略。由於這位仁兄過去沒在相關台海安全事務發表過文章,是個在美中台戰略社區幾乎沒聽過的名字,因此有人懷疑可能是馬團隊透過其他管道資助這位仁兄的研究,再以出口轉內銷到台灣。為自己的荒謬主張搞國際背書。
因為蘇起以及這位仁兄的看法與台海國防常識差距太遠,而國安會的一意孤行更引起國防部的強烈反彈,國防部公開對蘇起的意見只表示「參考參考」即可,在這位仁兄去年底來台前,甚至不少國防部同仁表示,要給這為不知天高地厚的仁兄好好補補台海的安全課。
上星期二國防部發表了「四年國防總檢討」,可看出蘇起的「守勢國防」概念並未成為主流。但依然可發現國防政策的斷裂性。陳總統所時代強調的「防衛嚇阻、有效固守」,被改為「有效固守、防衛嚇阻」,當時的「境外作戰」,包括「拒敵於彼岸、擊敵於半渡、毀敵於灘頭、殲敵於陣內」等思想也被放棄。台灣自我退守到台海中線以東,由過去全面控制台海自動讓出一半給中國,台灣戰略反應空間受到更大的壓制。而包括在第一波攻擊後發動飛彈反擊以破壞對方第二擊傷害的地對地飛彈,以及飛彈防衛系統等「主動防禦」等措施,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在資源分配上被打入冷宮。更甭提可大幅擴張台灣戰略縱深的潛艦了。
這本「檢討」通篇明顯的有國安會與國防部拔河的痕跡。蘇起的「豪豬戰略」沒占上風,但國防部的主張也受到相當程度的制約。造成整本「四年國防戰略檢討」的邏輯充滿矛盾:一方面說兩岸關係出現『建設性發展』,台灣所處的『亞太戰略環境相對和平穩定』,但又指出『中國綜合國力快速成長使我國面對的安全環境出現根本變化』,『我國區域安全角色面臨嚴峻考驗』。由於國防戰略的首要目標在於確認防衛對象,當敵人的能力提高,我們自然要警覺,但如果是自己的盟友,除非他會刻意製造導致台灣被波及的事端,否則不會因盟友軍力增強而感到憂心。舉例來說,我們不將美國軍力強大視為對台冤的威脅。因此這篇報告一方面主張戰略環境穩定,但又對中國威脅憂心忡忡。顯而易見的矛盾處處可見。
這兩個禮拜因中國在海南島公海多次脅迫美國無武裝調查船,使美中氣氛再度生變。在溝通無果下,美國已經派遣一艘驅逐艦「護航」該船。前亞太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也說,美中軍事互信不發生作用的主因,與中國動輒在有事發生時,以停止互信作為懲罰手段有關。海南島是中國潛艦基地,美國軍事船隻在鄰近公海區域出沒,自然是蒐集中國軍情。如果台海情勢真的穩定了,美國為何還要如此大費周章,甚至在歐巴瑪剛上台時冒著美中關係脫軌的危險?而身為軍委會主席的胡錦濤,至今也未對海軍的「膽大妄為」有任何處理。
在「穩定關係」的共識下,美中依然如此劍拔弩張,可見台灣「守勢國防」、「兩岸高於一切」的主張,若不是對國際現勢懵懂無知,就可能是現在的國民黨有意降中,情願日後透過共產黨的恩寵加持,使其可在台灣繼續作威作福。是否朝此此發展,台灣人民應高度警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