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2日 星期日

是否進行兩岸軍事互信應謹慎為之

美中的南海軍艦衝突事件發生過兩星期後仍無降溫跡象。美現派出飛彈驅逐艦護航「無懈號」的偵搜任務,中國宣布加派船隻強化巡戈其兩百浬經濟海域。針對當時的衝突行為與後續發展的處置,美中既無交集也無共識。由於美中已存在類似美蘇在冷戰期間「海上事件處理協議」與其他相關軍事互信措施,對相信兩岸軍事互信可有效降低台海衝突的國內戰略社區來說,目前美中南海衝突的發展,提供對上述主張十分重要的教訓。

由於美中軍事互信機制隨著國務卿希拉蕊訪中而重啟運作,因此南海衝突的持續負面發展,令人懷疑美中軍事互信出現了什麼問題。根據前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在「尼爾森報導」的說法,在2001年美中軍機撞擊事件發生後,在最需要軍事互信機制作用時,中方不僅不接當時國務卿鮑威爾的電話,對於提議的共同調查也沒有興趣。對照日前太平洋司令基廷在國會聽證的回答,似乎此次中方的反應與八年前沒有太大差別。

觀察此事發展可發現,美中南海衝突持續惡化的原因,不是雙方對於公海界線的認定差異,而是在爭執存在下何謂合理行為的看法,以及衝突出現的後續處置方式等,有重大分歧。中方認為聯合國海洋法提供其禁止美在其經濟海域的非商業性情報偵搜之依據,美國認為該行為因不具商業性與侵略性,自有其正當性。中方認為可用任何方式驅離在其專屬經濟海域的美國船隻,美方認為該行為意圖造成傷害,違反國際海洋合作的通則。事件發生後,中方將軍事熱線作為對美提出警告的管道,美方則期待熱線可以協助釐清爭議、瞭解中國的進一步舉措、並可經此成立調查委員會,以建立衝突時的行為準則。

如果中國對於軍事互信的看法,不是將其視為降低衝突,建立雙方可接受行為準則的機制,而將其視為雙方關係的反應,如果有問題出現,互信機制是作為宣示立場與警告對方不可輕舉妄動的工具,並且還負有懲罰用途,以此表示不快。則在這樣的認知下,可根據關係的好壞關閉或啟動互信,這會形成在最需要互信機制時,反而因互信機制不發生作用,成為關係惡化的推手。。

國際上有不少因軍事互信惡化衝突的例證。以印度-巴基斯坦為例,1962後印巴建立形形色色的軍事互信措施,但因將軍事互信視為關係好壞的反應,而不是處理衝突的工具,不僅無助於爭議降溫,因對衝突的準則無以確立,甚至還導致衝突升高,對印巴走向核武化也無能為力。

兩岸需要軍事互信,是藍綠陣營戰略社區的共同看法。國防部對是否進行軍事互信,也集中在對岸的相關政治宣示,鮮少觸及對岸是否對軍事互信存在與我方截然不同的認知。因此美中南海衝突的發展,就十分值得我們仔細檢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