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麻生首相
日前日本東京都議會選舉,執政的自民黨大敗,之前已面臨黨內同志倒戈相向的麻生首相,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於7月21日解散國會,計畫在8月30日進行眾議院改選。相對於之前極為無聊的日本選舉,八月選舉結果極可能帶來重大改變。以麻生首相個人不到兩成的支持率,以及日本選民對自民黨失去信心的情形來看,號稱萬年執政的日本自民黨極可能會在八月失去政權。
除了麻生在日本人心中已經失去魅力,以及至今仍被金融海嘯打得抬不起頭的經濟因素外,過去幾年經濟改革對日本鄉村所形成的重大衝擊,使自民黨傳統的鐵票生鏽,而2008年選區重劃也加重都市選民的投票份量,這個對自民黨選票基礎的綜合侵蝕效應,是此次選舉可能會出現政治豬羊變色的另二重要原因。
八月底日本極可能出現政黨輪替
但在2005年9月11日眾議院選舉結果出來時,有誰會想到四年後的今天情境會是如此?當年小泉純一郎以改革為號召,網羅帥哥美女擔任「刺客」為手段,對黨內與黨外同時開戰,獲得一心想改變現狀日本選民的高度認同,締造自民黨有史以來最漂亮的當選率。甚至與公明黨合作可壟斷眾院三分之二的強制多數。但從小泉在2006年宣布卸任自民黨總裁後,自民黨開始走向衰敗,三年內換了三個首相,更在2007年的參議院選舉失利,第一次成為參議院的在野黨。
作為最大反對黨的民主黨,2005年以來的黨勢剛好與自民黨完全相反。2005年選舉大敗後,大膽啟用42歲政治新秀為黨主席意圖振蔽起衰,但不到半年因使用一封未經查證電子郵件進行質詢而辭職下台。原本被閒置一旁的小澤一郎被請出江湖。這個在有空閒時常跑到台灣找人鬥圍棋的他步步為營,迫使當時不沾鍋的政壇王子安倍晉三窮於應付。2007年參院選舉大勝是小澤的代表作。
但參院獲勝後,小澤一反日本政壇在選後傾向尋求和解的傳統,對在眾院依然擁有多數的自民黨杯葛到底(有一說是小澤有意與自民黨合作,因條件談不攏而作罷),2007-2009的日本政壇的自、民鬥爭激烈前所未見。雖然中間出現小澤機要秘書涉入金錢醜聞案而挫傷民主黨形像,但在小澤去職,鳩山由紀夫繼任主席後,民主黨聲勢再度扶搖直上,以現在估計,民主黨極可能在八月底眾院選舉取代自民黨成為國會最大黨。
民主黨執政會穩定嗎
外界普遍認為民主黨在八月選舉獲勝的機會很高,但民主黨執政是否會帶來穩定,外界對此則不抱太多信心。這是因為大家對1993年第一次自民黨在野的狀況記憶猶新。當時聯合政府的幕後主使者也是小澤一郎,但這個聯合內閣因內部意識形態南轅北轍,加上缺乏執政經驗,使得這個聯合內閣在成立不到九個月就垮台。雖然鳩山是民主黨主席,但是小澤一郎才是幕後的腦袋。他在1993年已經失敗過一次,在這次能夠成功嗎?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民主黨於八月選舉獲得的席次,以及聯合內閣的合作對象。由於民主黨現在只有141席,想要增加100席以達到241席絕對多數的難度極高,最有可能的情形,是民主黨席次大幅增加且贏過自民黨,但不到半數,因此需要與若干小黨,甚至與自民黨部分盟友合作以取得穩定多數。以自民、民主黨以外其他政黨的意識型態多樣化情況來看,如果民主黨取得的席次接近半數,小黨在議價空間被壓縮下,對聯合內閣的影響力自然較低。這是民主黨政府能否穩定執政的重要前提。
政局在雙選舉後才會明朗
即便小澤對八月選後安排自信滿滿,但是民主黨取得穩定執政多數的變數很多,由於在2010年7月會有參議院選舉,如果民主黨所組的聯合政府因意識形態與缺乏執政經驗而無法有效運作,極可能使在參院只掌握有效多數的民主黨在明年七月選舉失利,屆時自民黨也可能以同樣的方式報復民主黨,迫使民主黨在政府無法運作下解散國會,重演今年的情形。就是因為對民主黨形成穩定多數聯盟缺乏信心,多數觀察家認為只有在八月眾院選舉以及明年七月參院選舉後,日本政壇的輪廓才會比較清晰。悲觀者甚至認為根據前述邏輯,日本政壇的混亂會一直持續到2012,也就是今年八月新選出國會議員的任期屆滿前。
「美日同盟」的未來面臨考驗
如果日本政壇的混沌短期內沒有停止跡象,影響最大的是日本的外交與安全政策,特別是「美日同盟」的發展。
小布希政府後期對北韓的忍讓以及對中國的依賴,使得日本大幅流失對美國的信心。而歐巴瑪的民主黨背景與缺乏外交事務經驗,及其提名希拉蕊為國務卿,更使日本擔心克林頓時期的「忽視日本 Japan Passing」噩夢是否重演。直到今天,日本還處在憂慮美國政府是否會「親中遠日」中,因此對於象徵性事務也更為斤斤計較。這包括麻生是否能成為歐巴瑪第一個在白宮接見的亞洲國家領袖,希拉蕊亞洲行第一站是否先停留日本,美國駐日大使的發布是否晚於其駐中大使等。
最近美日雙方更因美國是否要賣日本F-22而激烈爭辯。美國認為日本沒有需要,也不具備技術的成熟度駕馭這種極為昂貴的戰機,但日本把美國討論F-22的過程視為80年代末日美FX戰機爭議的重演,認為美國態度與其對「美日同盟」的承諾有關。唯一讓日本堪稍感安慰的,是新任亞太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與助理國防部長格瑞森(Gregson),都是美國亞太政策圈著名的「重日派」,十分清楚日本的需要。
正當美日雙方處於重建同盟信心之際,日本政局的持續混亂必定增加「美日同盟」未來發展的變數。特別是進行中的美日國防戰略對話。由於這個對話對美國九月的四年國防戰略檢討(QDR),日本年底的防衛政策大綱(NDPG, National Defense Program Outline)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明年是美日安保條約訂約五十週年,能否發表重要美日聯合聲明,對未來十年的亞太區域安全發展有深遠影響。在日本政治混亂短期內無解的狀況下,「美日同盟」的未來已出現重大陰影。
2009年7月22日 星期三
美印戰略合作的陰影
國務卿希拉蕊此次的印度與東協行,外界多觀察此行是否使現處於混沌不明的美印關係明朗化,以及希拉蕊是否會在東協區域論壇(ARF)簽署「睦鄰友好條約TAF」。以目前發展來看,能否直接簽署TAF不明朗,而美印關係雖有好的起步,但合作的陰影仍在。
日前希拉蕊曾表示要將美印關係升級到3.0版。認為1.0版特徵,是冷戰所導致美印世界兩大民主國家處於彼此敵視的狀態,而2.0版關係則見證到美印在後冷戰時代的彼此摸索與接近,在克林頓與小布希政府的持續努力穩固美印合作的基礎。現在則要建構雙方的國際戰略合作,以升級到3.0版。但即便這個在啟程前的呼籲,個人在印度也受到歡迎,可是希拉蕊印度行成果不多。此發展實與歐巴瑪政府的戰略認知有關。
希拉蕊強調美印關係的新篇章是在克林頓總統任內展開,但是印度對於當時的民主黨政府卻沒啥好印象。印度擔心中國威脅,包括其利用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等與中國在東北西三面夾擊印度的作為,更認為巴基斯坦要為恐怖主義在印度的擴散負責,偏偏當時克林頓政府把中國視為戰略夥伴,認為印巴的喀什米爾衝突是南亞恐怖主義擴散的遠因。印度宣稱因應中國而展開核爆,但理由實與當時克林頓政府追求美中戰略夥伴有關。但美國又將印度核試當成核擴散問題對印度制裁。印度怨氣更深。
歐巴瑪政府十分重視中國,歐巴瑪自己也提到為了處理阿富汗反恐問題,有必要一併處理印巴喀什米爾問題,同時還將反核擴散視為外交優先。這每一項都直接衝擊印度的戰略利益,更使其戰略社區擔心90年代的民主黨夢靨再現。當部分與歐巴瑪政府關係密切的中國通提出美中G2建議,印度是日本之外反彈最激烈的國家。
除了部分雙邊議題外,美印會談在氣候變遷與杜哈回合都沒成果,如不是提出全球非核,印度不太可能會為核不擴散機制背書。曾在小布希時代大步前進的美印關係,在歐巴瑪時代卻有個甩不掉的陰影。
日前希拉蕊曾表示要將美印關係升級到3.0版。認為1.0版特徵,是冷戰所導致美印世界兩大民主國家處於彼此敵視的狀態,而2.0版關係則見證到美印在後冷戰時代的彼此摸索與接近,在克林頓與小布希政府的持續努力穩固美印合作的基礎。現在則要建構雙方的國際戰略合作,以升級到3.0版。但即便這個在啟程前的呼籲,個人在印度也受到歡迎,可是希拉蕊印度行成果不多。此發展實與歐巴瑪政府的戰略認知有關。
希拉蕊強調美印關係的新篇章是在克林頓總統任內展開,但是印度對於當時的民主黨政府卻沒啥好印象。印度擔心中國威脅,包括其利用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等與中國在東北西三面夾擊印度的作為,更認為巴基斯坦要為恐怖主義在印度的擴散負責,偏偏當時克林頓政府把中國視為戰略夥伴,認為印巴的喀什米爾衝突是南亞恐怖主義擴散的遠因。印度宣稱因應中國而展開核爆,但理由實與當時克林頓政府追求美中戰略夥伴有關。但美國又將印度核試當成核擴散問題對印度制裁。印度怨氣更深。
歐巴瑪政府十分重視中國,歐巴瑪自己也提到為了處理阿富汗反恐問題,有必要一併處理印巴喀什米爾問題,同時還將反核擴散視為外交優先。這每一項都直接衝擊印度的戰略利益,更使其戰略社區擔心90年代的民主黨夢靨再現。當部分與歐巴瑪政府關係密切的中國通提出美中G2建議,印度是日本之外反彈最激烈的國家。
除了部分雙邊議題外,美印會談在氣候變遷與杜哈回合都沒成果,如不是提出全球非核,印度不太可能會為核不擴散機制背書。曾在小布希時代大步前進的美印關係,在歐巴瑪時代卻有個甩不掉的陰影。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導致外交質量崩盤的活路外交
馬英九訪問中南美又出包!尼加拉瓜總統奧蒂嘉又兩次放馬總統鴿子,連同六月初的三次爽約,已經是五次失約。馬政府對此表示憤怒,有人建議召回大使,有高層表示要斷絕合作計畫。當馬政府「活路外交」實行一年後,在完全沒有中國因素的介入下,台尼邦交依然出狀況,可見問題在活路外交本身,與兩岸關係無關。
馬政府認為因無須擔心尼加拉瓜轉向,所以可對奧帝嘉採高姿態使其讓步,證明這是「活路外交」的成功。但真正的問題是為何尼加拉瓜明知與中國建交無望下,依然對來訪的台灣總統採取如此漫不經心的態度。馬政府事後種種的補救措施都無法遮掩這個關鍵問題。把事後的擦屁股作為美其名為活路外交的成功,是無法掩飾這個外交政策已經根本失敗的本質。
活路外交之所以失敗的主要理由,是根本不經營雙邊關係,以為只要中國沒作為,台灣的邦交就OK。馬政府上台後,把維繫邦交的任務簡化為兩岸關係,已造成台灣友邦懷疑馬政府有無維繫邦交的誠意。馬英九當選總統後三次出訪都是到中南美,但至今未提出台灣對中南美邦交遠景的互利政策,反而在當地大談兩岸進展的和諧遠景,甚至鼓勵對方與中國發展關係。對於關心雙邊發展前景的邦交國來說,這顯示馬政府根本不將邦交國當一回事。這也是為何去年八月宏都拉斯副總統會質問馬英九如何看待台宏關係,而日前傳出宏都拉斯駐台大使抱怨馬政府國際援助的承諾跳票,此疑慮也存在許多駐台大使心中。
不重視邦交也就罷了,馬政府還多次在公開場合,將台灣與邦交國的合作計畫污名化為「金錢外交」,意指我國的友邦都是一群只會向台灣伸手要錢的乞丐。對友邦來說,與台灣的邦交不僅看不到馬政府維持邦交的誠意,還屢被羞辱為地痞流氓,怎能期待邦交國重視與台灣的關係呢?奧帝嘉對來訪台灣總統漫不經心的態度,與其說是有意勒索,還不如說是不把台尼邦交當一回事。在明知無法遊走兩岸獲取利益但依然會有如此發展,難道不是一年多來台灣不斷羞辱與消費邦交國所導致的後果嗎?
這牽涉到另一個問題,馬政府以台灣邦交數目未短少證明活路外交的成功。但以台灣邦交數目有無短缺為判斷標準,不啻是另一種的「邦交國數目迷思」。由於馬總統三次出訪中南美,但每次都有出狀況,可見活路外交所導致的問題,是台灣實質外交質量的下降。維持名目上的外交關係,但雙邊互動死氣沈沈,與非邦交國的關係也得不到顯著提升,這樣的外交品質對台灣有何意義呢?
從活路外交的實踐可看出馬政府把邦交國視為乞丐的傲慢心態、兩岸高於外交的錯誤認知、以及以數量決定外交成敗,不重視外交質量的偏狹視野。任何的雙邊關係都需要積極經營,絕不可將邦誼視為理所當然。當兩岸關係和緩,但與中南美的邦交卻警訊叢生,顯示活路外交導致外交崩盤的錯誤不能再持續下去了!
馬政府認為因無須擔心尼加拉瓜轉向,所以可對奧帝嘉採高姿態使其讓步,證明這是「活路外交」的成功。但真正的問題是為何尼加拉瓜明知與中國建交無望下,依然對來訪的台灣總統採取如此漫不經心的態度。馬政府事後種種的補救措施都無法遮掩這個關鍵問題。把事後的擦屁股作為美其名為活路外交的成功,是無法掩飾這個外交政策已經根本失敗的本質。
活路外交之所以失敗的主要理由,是根本不經營雙邊關係,以為只要中國沒作為,台灣的邦交就OK。馬政府上台後,把維繫邦交的任務簡化為兩岸關係,已造成台灣友邦懷疑馬政府有無維繫邦交的誠意。馬英九當選總統後三次出訪都是到中南美,但至今未提出台灣對中南美邦交遠景的互利政策,反而在當地大談兩岸進展的和諧遠景,甚至鼓勵對方與中國發展關係。對於關心雙邊發展前景的邦交國來說,這顯示馬政府根本不將邦交國當一回事。這也是為何去年八月宏都拉斯副總統會質問馬英九如何看待台宏關係,而日前傳出宏都拉斯駐台大使抱怨馬政府國際援助的承諾跳票,此疑慮也存在許多駐台大使心中。
不重視邦交也就罷了,馬政府還多次在公開場合,將台灣與邦交國的合作計畫污名化為「金錢外交」,意指我國的友邦都是一群只會向台灣伸手要錢的乞丐。對友邦來說,與台灣的邦交不僅看不到馬政府維持邦交的誠意,還屢被羞辱為地痞流氓,怎能期待邦交國重視與台灣的關係呢?奧帝嘉對來訪台灣總統漫不經心的態度,與其說是有意勒索,還不如說是不把台尼邦交當一回事。在明知無法遊走兩岸獲取利益但依然會有如此發展,難道不是一年多來台灣不斷羞辱與消費邦交國所導致的後果嗎?
這牽涉到另一個問題,馬政府以台灣邦交數目未短少證明活路外交的成功。但以台灣邦交數目有無短缺為判斷標準,不啻是另一種的「邦交國數目迷思」。由於馬總統三次出訪中南美,但每次都有出狀況,可見活路外交所導致的問題,是台灣實質外交質量的下降。維持名目上的外交關係,但雙邊互動死氣沈沈,與非邦交國的關係也得不到顯著提升,這樣的外交品質對台灣有何意義呢?
從活路外交的實踐可看出馬政府把邦交國視為乞丐的傲慢心態、兩岸高於外交的錯誤認知、以及以數量決定外交成敗,不重視外交質量的偏狹視野。任何的雙邊關係都需要積極經營,絕不可將邦誼視為理所當然。當兩岸關係和緩,但與中南美的邦交卻警訊叢生,顯示活路外交導致外交崩盤的錯誤不能再持續下去了!
不爽奧蒂嘉?經營雙邊關係才是正道!
報載馬總統訪問中南美時,因尼加拉瓜總統再度失約,連同上個月,一共出現五次同放鴿子的行為,引起國內朝野一片韃伐。執政黨立委建議召回我國大使以抗議,在野黨認為此事顯示外交部控管不嚴,不僅駐尼大使,包括嫻熟中南美事務的外交部長都應為此事負責。不論此事是因奧蒂嘉總統輕視台灣而起,還是我外交部漫不經心所致,都顯示馬總統兩岸高於外交思考的缺陷:維繫邦交不是來自兩岸關係有無改善,本身是否專心經營才是決定性因素。
從馬英九當選總統,宣示兩岸高於外交以及外交休兵後,台灣邦交國一直有個縈繞不去的問題:馬政府如何看待邦交?台灣是否還重視與這些邦交國的情誼?去年八月馬英九第一次訪問中南美時,宏都拉斯副總統就在質問馬英九台灣如何看待台宏關係。日前也傳出宏都拉斯駐台大使公開抱怨馬政府未履行既定的台宏合作承諾。事實上類似宏都拉斯大使的抱怨,也存在不少外國駐台使節間。
在馬英九三次訪問中南美時,沒看到在此重要場合宣示台灣對中南美的雙邊合作政策,與台灣對中南美關係的期待。反而只見馬總統宣傳兩岸關係進展,台灣如何成為美國安心的因素,更有甚者,宣示其外交為「正派外交」,更暗批邦交國是一群只會向台灣需索無度的流氓。對於中南美邦交國來說,在沒看到台灣對邦交發展的期待,還被馬政府清算前朝的政治消費羞辱,對美國的微妙態度也未被馬英九訪問時尊重,這些國家自然不會把與台灣的邦交當一回事。奧蒂嘉事件所顯示的,就是不積極經營關係,導致台灣與中南美邦交出問題的前奏曲。
當有人建議停止台尼合作計劃以報復,更顯示台灣把邦交國當成只會伸手要錢乞丐的偏狹心態。這種驕矜自傲的不健康心理,致使我們無法正常面對建交與斷交。維繫邦交只能來自積極經營,兩岸關係和緩無法取代,更不可能來自對友邦的鄙視。
從馬英九當選總統,宣示兩岸高於外交以及外交休兵後,台灣邦交國一直有個縈繞不去的問題:馬政府如何看待邦交?台灣是否還重視與這些邦交國的情誼?去年八月馬英九第一次訪問中南美時,宏都拉斯副總統就在質問馬英九台灣如何看待台宏關係。日前也傳出宏都拉斯駐台大使公開抱怨馬政府未履行既定的台宏合作承諾。事實上類似宏都拉斯大使的抱怨,也存在不少外國駐台使節間。
在馬英九三次訪問中南美時,沒看到在此重要場合宣示台灣對中南美的雙邊合作政策,與台灣對中南美關係的期待。反而只見馬總統宣傳兩岸關係進展,台灣如何成為美國安心的因素,更有甚者,宣示其外交為「正派外交」,更暗批邦交國是一群只會向台灣需索無度的流氓。對於中南美邦交國來說,在沒看到台灣對邦交發展的期待,還被馬政府清算前朝的政治消費羞辱,對美國的微妙態度也未被馬英九訪問時尊重,這些國家自然不會把與台灣的邦交當一回事。奧蒂嘉事件所顯示的,就是不積極經營關係,導致台灣與中南美邦交出問題的前奏曲。
當有人建議停止台尼合作計劃以報復,更顯示台灣把邦交國當成只會伸手要錢乞丐的偏狹心態。這種驕矜自傲的不健康心理,致使我們無法正常面對建交與斷交。維繫邦交只能來自積極經營,兩岸關係和緩無法取代,更不可能來自對友邦的鄙視。
美日駐軍與那國-可能針對台灣?
近日媒體大幅報導美日有意駐軍與那國島,認為這是針對中國軍力擴張,以及回應島上居民的請求。但進一步分析,駐軍與那國更可能表示美日對台灣未來戰略動向的疑慮,與其說針對中國,不如說是針對台灣!
與那國島的位置在緯度上與花蓮十分接近,天候好時甚至從該島可目視花蓮,其上居民常在假日到花蓮購物,也有子女來花蓮唸書,可說是距離台灣最近的日本領土。因與那國被花蓮屏障,既不面對中國,與菲律賓更有相當距離,但卻要加強軍力,理由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是美日認為台海出現衝突的機會非常高,開戰後中國進出台灣東岸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需要在花蓮東側的與那國強化部署。這意味馬政府有關兩岸緊張降低,台海情勢已穩的主張,美日並不買帳,所以才在花蓮外海積極佈兵以備萬一。
第二,是美日認為馬政府的台灣出現根本的戰略轉向,美日必須對未來與中國發生衝突時台灣可能和中國站同邊,先預作準備。事實上,從去年馬政府表示在釣魚台議題考慮發動對日戰爭,並有意縱容國民黨「聯中制日」的呼聲,國安會更主張放棄制空與制海的消極防禦,以及最近刻意抵制日本代表的作為等,不僅日本懷疑馬政府的戰略動向,美國戰略圈也開始質疑台灣的芬蘭化。在這個思考下,「美日同盟」無法將台灣視為盟友。既然台灣可能會與對手合作,花蓮曾扮演的屏障作用消失,與那國不僅成為衝突前線,更須用以監視台灣作為。
不論美日駐軍與那國島,是基於擔心台灣還是要監視台灣,都與馬政府的宣傳不符。年底日本將公布防衛政策大綱,明年更是美日同盟五十週年,屆時美日意圖將更明朗。但從美國P3-C反潛精密偵測儀器在台組裝承諾跳票一事可知,台北已成為戰略不確定因子。在馬政府親中遠美反日政策的操作下,台灣從美日合作的朋友,變為要防禦的對象,與那國的美日佈兵似預告改變的第一步!
與那國島的位置在緯度上與花蓮十分接近,天候好時甚至從該島可目視花蓮,其上居民常在假日到花蓮購物,也有子女來花蓮唸書,可說是距離台灣最近的日本領土。因與那國被花蓮屏障,既不面對中國,與菲律賓更有相當距離,但卻要加強軍力,理由只有兩種可能。
第一,是美日認為台海出現衝突的機會非常高,開戰後中國進出台灣東岸的可能性很大,因此需要在花蓮東側的與那國強化部署。這意味馬政府有關兩岸緊張降低,台海情勢已穩的主張,美日並不買帳,所以才在花蓮外海積極佈兵以備萬一。
第二,是美日認為馬政府的台灣出現根本的戰略轉向,美日必須對未來與中國發生衝突時台灣可能和中國站同邊,先預作準備。事實上,從去年馬政府表示在釣魚台議題考慮發動對日戰爭,並有意縱容國民黨「聯中制日」的呼聲,國安會更主張放棄制空與制海的消極防禦,以及最近刻意抵制日本代表的作為等,不僅日本懷疑馬政府的戰略動向,美國戰略圈也開始質疑台灣的芬蘭化。在這個思考下,「美日同盟」無法將台灣視為盟友。既然台灣可能會與對手合作,花蓮曾扮演的屏障作用消失,與那國不僅成為衝突前線,更須用以監視台灣作為。
不論美日駐軍與那國島,是基於擔心台灣還是要監視台灣,都與馬政府的宣傳不符。年底日本將公布防衛政策大綱,明年更是美日同盟五十週年,屆時美日意圖將更明朗。但從美國P3-C反潛精密偵測儀器在台組裝承諾跳票一事可知,台北已成為戰略不確定因子。在馬政府親中遠美反日政策的操作下,台灣從美日合作的朋友,變為要防禦的對象,與那國的美日佈兵似預告改變的第一步!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台灣面臨外交崩盤危機
馬英九對「日華和約」新詮釋而產生的台日互信危機尚未解決,又傳出宏都拉斯駐台大使向立委抱怨台灣不履行既定的合作承諾。現在馬英九又在一個月內兩次出訪中美洲,其中包括已經在中國外交部邦交國網頁列名的巴拿馬,再加上日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處長楊甦棣離任前夕對台美關係以民歌手鮑伯迪倫名曲-「隨風而逝 Blowing in the Wind」形容,我們可發現馬英九活路外交一年多來已將台灣僅餘的國際資產花耗費殆盡,台灣面臨外交崩盤危機。
是馬英九自己先指稱日本於日華和約確認台灣歸還中華民國,才會在三天後導致日本駐台代表以書面指出台灣地位未定的回應。因如日方不說,豈不表示日本默認馬的解釋?馬氣急敗壞要求日方撤換齋藤並予以抵制,致使日方以相同方式對待我國駐日代表。一年前池田維才說台日關係處於三十年最好的狀態,但現在的台日關係卻因互信崩盤而全面急凍。
而宏都拉斯與巴拿馬的事例,更與馬羞辱邦交國有關。馬英九先把台灣與邦交國的互惠合作,污名化為邦交國向台灣要脅訛詐,在去年八月以及今年五月兩次出訪時,不談地主最關心的雙邊關係,反而大談兩岸互信,還以「正派外交」暗批邦交國為向台灣要錢的乞丐。當與台灣建交不僅被中國抵制,還被台灣嘲笑時,這個邦交又有何意義呢?因此巴拿馬會在中國外交部邦交國網站出現,馬被尼加拉瓜總統放三次鴿子也與此有關。發現邦交國受不了馬傲慢自大態度而有意求去後,才會急著一個月內兩次出訪中美洲滅火,所以馬此次出訪應是要挽救被自身態度惹毛邦交的「滅火之旅」。
我們發現馬上台一年多不到,搞得邦交國懷疑我維持邦交的誠意,與非邦交的日本出現互信危機,與美關係也被楊甦棣以「隨風而逝」形容,這與中國打壓無關,而是馬政府作為所致。現台灣外交的崩盤危機,靠周美青打鼓是救不了的!
是馬英九自己先指稱日本於日華和約確認台灣歸還中華民國,才會在三天後導致日本駐台代表以書面指出台灣地位未定的回應。因如日方不說,豈不表示日本默認馬的解釋?馬氣急敗壞要求日方撤換齋藤並予以抵制,致使日方以相同方式對待我國駐日代表。一年前池田維才說台日關係處於三十年最好的狀態,但現在的台日關係卻因互信崩盤而全面急凍。
而宏都拉斯與巴拿馬的事例,更與馬羞辱邦交國有關。馬英九先把台灣與邦交國的互惠合作,污名化為邦交國向台灣要脅訛詐,在去年八月以及今年五月兩次出訪時,不談地主最關心的雙邊關係,反而大談兩岸互信,還以「正派外交」暗批邦交國為向台灣要錢的乞丐。當與台灣建交不僅被中國抵制,還被台灣嘲笑時,這個邦交又有何意義呢?因此巴拿馬會在中國外交部邦交國網站出現,馬被尼加拉瓜總統放三次鴿子也與此有關。發現邦交國受不了馬傲慢自大態度而有意求去後,才會急著一個月內兩次出訪中美洲滅火,所以馬此次出訪應是要挽救被自身態度惹毛邦交的「滅火之旅」。
我們發現馬上台一年多不到,搞得邦交國懷疑我維持邦交的誠意,與非邦交的日本出現互信危機,與美關係也被楊甦棣以「隨風而逝」形容,這與中國打壓無關,而是馬政府作為所致。現台灣外交的崩盤危機,靠周美青打鼓是救不了的!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馬黨政集權,加速中統速度
馬英九幾乎於七月確定兼任國民黨主席。對於馬英九為何自食其言,破壞黨政分立的承諾,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觀察家,多歸納為欲主導兩岸互動、佈局後2012權力交班、以及預備兩岸政治協議等三大主因。由於馬已將兩岸關係的主導權讓渡給胡錦濤,不僅未來將加快向中傾斜,包含類似統一議程的兩岸政治協議也可能在2012五月前會出現!
馬上任後的兩岸關係出現暴衝,與國民黨各種力量競向北京示好有關。兩岸交流秩序完全失控,當然也是中共「以胡連公報牽制國民黨、以國民黨制約馬英九」策略結果。但馬兼任主席後,中方即出現「國共論壇」是否會虛級化的質疑。馬違反「不統、不獨、不武」承諾而說出「不排除統一」與江陳會提前舉行,都是意圖平撫北京疑慮的作為。
馬重掌黨機器可確保降低2012提名變數。但最大的問題不是總統,而是副總統人選。以蕭萬長現在的狀況,幾無可能於2012續獲提名,屆時後馬時代的接班鬥爭必隨2011副總統的提名而白熱化。從馬集團現在作法來看,似有意透過接任黨主席以全面收編黨各種勢力,並逼退元老人物以全面換血,在此基礎下建立馬之後一到兩代的接班梯隊,並確立馬未來在黨內至高無上共主地位。
馬接主席也與準備政治協議有關。中共現傾全力挺馬,就是為了2012連任後要全面收割。馬屆時沒有連任為藉口,壓力可想而知,加上胡錦濤要在下台前於台灣問題建立歷史地位的急迫感,馬如連任,2012春簽政治協議勢無可擋。接主席與降服江丙坤,都可能為要在2012前達成共識而先統整接觸管道,以使胡馬協議水到渠成。
馬的政策使一中框架實質化,在面對中共壓力時,都以向中更傾斜獲取處理內部問題空間的方式回應。因此大權在握反會更加速向中傾斜。中方雖不急於2012統一,但在社會、法律等動作頻頻,透過兩岸制度面的「無縫接軌」為政治統一清除障礙。如持續發展,2012政治協議出現統一時程的機會很高。說不定在2017香港特首選舉前,台灣就先選特首了!
馬上任後的兩岸關係出現暴衝,與國民黨各種力量競向北京示好有關。兩岸交流秩序完全失控,當然也是中共「以胡連公報牽制國民黨、以國民黨制約馬英九」策略結果。但馬兼任主席後,中方即出現「國共論壇」是否會虛級化的質疑。馬違反「不統、不獨、不武」承諾而說出「不排除統一」與江陳會提前舉行,都是意圖平撫北京疑慮的作為。
馬重掌黨機器可確保降低2012提名變數。但最大的問題不是總統,而是副總統人選。以蕭萬長現在的狀況,幾無可能於2012續獲提名,屆時後馬時代的接班鬥爭必隨2011副總統的提名而白熱化。從馬集團現在作法來看,似有意透過接任黨主席以全面收編黨各種勢力,並逼退元老人物以全面換血,在此基礎下建立馬之後一到兩代的接班梯隊,並確立馬未來在黨內至高無上共主地位。
馬接主席也與準備政治協議有關。中共現傾全力挺馬,就是為了2012連任後要全面收割。馬屆時沒有連任為藉口,壓力可想而知,加上胡錦濤要在下台前於台灣問題建立歷史地位的急迫感,馬如連任,2012春簽政治協議勢無可擋。接主席與降服江丙坤,都可能為要在2012前達成共識而先統整接觸管道,以使胡馬協議水到渠成。
馬的政策使一中框架實質化,在面對中共壓力時,都以向中更傾斜獲取處理內部問題空間的方式回應。因此大權在握反會更加速向中傾斜。中方雖不急於2012統一,但在社會、法律等動作頻頻,透過兩岸制度面的「無縫接軌」為政治統一清除障礙。如持續發展,2012政治協議出現統一時程的機會很高。說不定在2017香港特首選舉前,台灣就先選特首了!
訂閱:
文章 (Atom)